中东国家为何青睐中国武器?从沙特阿拉伯的采购故事说起凯耀配资
2014年,沙特阿拉伯首次从中国引进了CH-4察打一体无人机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批无人机刚交付就被投入实战测试。三年后,中沙两国达成更深度的合作——2017年签署协议,在沙特本土建立翼龙系列无人机生产线。中国技术团队手把手指导,沙特工人快速掌握组装技术,生产线很快实现量产。截至2024年,沙特空军已装备300余架翼龙-2无人机,单价仅数百万美元,不仅性价比突出,其打击精度和简易的维护流程更深受青睐。
沙特的军购清单远不止于此。他们还引进了中国的HQ-22防空系统,部署在边境地区进行防空演练,雷达系统能精准锁定模拟目标。2022年一笔高达40亿美元的军购大单,更包含大批无人机和导弹,显示出沙特对中国武器的依赖度逐年攀升。
多元化采购的战略考量
沙特如此热衷中国武器,背后是规避风险的深层考量。美国时常对高端武器实施出口限制凯耀配资,迫使沙特采取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策略。2016年合作协议签署后,沙特工厂就开始组装无人机机身。2020年,这些沙特制造的无人机现身也门战场,承担侦察打击任务。2023年新一批装备到货后,立即投入实战训练。同年引进的激光防空系统虽在高温环境下出现过故障,但中国专家迅速赴沙调试,通过参数优化和零件更换解决问题。
展开剩余64%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坚持纯商业原则:提供装备和基础售后,但拒绝任何驻军或安全承诺。即便沙特曾提出驻军请求,也被中方明确回绝。
中东地区的连锁反应
沙特的示范效应引发地区跟风。阿联酋2017年引进翼龙无人机用于海岸巡逻;埃及2018年采购彩虹-4无人机巡视西奈半岛;约旦和伊拉克则在2020年后部署HQ-9防空系统保卫首都空域。中国同步提供技术培训,专家现场指导维护操作。
数据显示,2019-2023年中国已跃居全球第四大常规武器出口国,占全球市场份额5.8%。其装备已进入18个中东国家,巴基斯坦最新获得的武装无人机更肩负着保护中巴经济走廊的重任。这些价廉物美的装备虽受欢迎,但中东各国心知肚明:中国只做生意,绝不站队。
美军保护的信任危机凯耀配资
相比之下,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更为深入。其在卡塔尔、伊拉克等8国设有永久基地,驻军约4万人。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常驻上万美军,配备百余架战机。但2025年9月9日的突发事件彻底暴露了美国安保的不可靠——15架以色列战机闯入卡塔尔领空空袭多哈居民区,造成5名哈马斯成员和1名卡塔尔军官死亡。尽管美军基地雷达全程监控,却未采取任何拦截行动。
此事引发轩然大波。联合国紧急召开会议谴责,卡塔尔于9月15日召集地区峰会,27国领导人联合签署声明谴责以色列。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海湾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安全策略。
战略格局的重塑
袭击事件加速了沙特的安全转型。2025年新签署的军购大单强调本土化生产,中国协助其建立弹道导弹和无人机生产线。虽然美国装备仍是沙特主力,但HQ-17AE近程防空系统等中国装备日益受青睐。
更具转折性的是沙特与巴基斯坦达成的防务协议。通过这项2025年9月17日公布的协议,沙特间接获得了核保护伞,标志着其战略重心向中国安全体系的靠拢。分析指出,这既是沙特对美国失望的体现,也是中东安全格局多极化的重要转折。
余波与反思
以色列的越境打击暴露了阿拉伯国家的安全软肋。尽管9月15日多哈峰会发出强烈谴责,但实际反制措施有限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凯耀配资,美国在此事件中的消极反应,正促使海湾国家加速推进去美国化防务战略。当安全承诺沦为纸上谈兵,中东各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: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,唯有掌握自主权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