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北方网讯:“绿色是蓟州的底色粤友钱配资,也是我们发展的基础。‘十四五’期间,我们在守山护水、涵养生态的基础上,提速‘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’进程,‘两山’转化实现有力突破。”9月22日,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主题新闻发布会上,蓟州区区长张建宇介绍了该区在促进“两山”转化上取得的实际成效。
良好生态赋能乡村振兴,现代都市型农业全面提升。蓟州全面推进农业品种、品牌、品质升级,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迅猛发展。持续推进种业振兴,打造了国家级良种繁育试验站和牛种业测定中心,建成规模化集约化蔬菜育种基地,累计选育推广优良品种400个以上。
蓟州国家级县域绿色食品示范区建设有力推进,成功打造“蓟州农品”区域公用品牌,推出100多种农副产品,带动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发展到25万亩。搭建农品产供销一体化体系粤友钱配资,建成生猪、肉牛、果品等9条全产业链,农品进京销售额突破13亿元,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。蓟州入选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,并作为天津唯一代表入选农业强国建设典型案例。
展开剩余55%山水价值充分释放,文旅产业支柱性地位更加凸显。蓟州锚定不同细分市场需求,拓宽山水价值实现形式,丰富文旅产品供给。目前,全区已建成各类景区景点28个,新增文旅项目50个,打造全国精品文旅线路9条。
强化交通、人居、市场等要素供给,全域旅游环境明显改善。津围北二线入选全国十大最美自驾路,创建中国美丽休闲村庄12个、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81个,获评全国气候康养旅游十强城市,被列入全国文旅消费试点城市。
持续向绿水青山要效益,不断深化农文商体旅融合,不断推进市场化、集约化运行模式,产业效能大幅提升。全区已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20个,民宿、农家院达到2440户,总床位数接近6万张,直接从业人员1.2万人,带动农民就业6万人。年接待游客达到2643万人次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1亿元。文旅产业的强力带动,有力提升了群众收入水平,更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了良好条件、奠定了扎实基础。
生态修复导入业态场景,“两山”转化路径进一步拓宽。蓟州在做好于桥水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同时,实施“以鱼净水”生态治理模式,科学发展有机鱼、有机蟹产业,“于桥水源地”商标获得农业农村部有机农产品认证。
在矿山生态修复建设上,引入社会资本,把废弃矿坑打造成了生态科普和研学旅游的基地,注册签约文博、科教、商务等机构60余家。此外,坚持与山水相融的要求,科学有序布局新能源产业,统筹做好风电、光伏、新型储能等项目建设,其中投资200多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规划重点实施项目,新能源产业成为蓟州“两山”转化的新经济增长点。
(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实习记者白思婕 摄影 刘乃文)粤友钱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